渣漿泵的出口管徑通常需要比進口管徑更大,或者比同流量清水泵的出口管徑更粗,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渣漿的高磨損性:尾礦、礦漿等介質含有硬質固體顆粒(如砂石、金屬顆粒),高速流動時會劇烈沖刷管壁,導致管道快速磨損甚至穿孔。
流速控制:通過加大出口管徑,可降低漿液流速(一般控制在 1.5~3 m/s,具體取決于顆粒硬度、濃度)。流速過高(如>3 m/s)會顯著加劇磨損,而流速過低(<1 m/s)又可能導致顆粒沉積。
經驗公式:渣漿管道設計常用 Durand公式 或 Wasp方法 計算臨界沉降流速,確保既能懸浮顆粒又不至于磨損過快。
流動阻力與管徑關系:管道阻力(揚程損失)與流速的平方成正比()。增大管徑可大幅降低流速,從而減少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(如彎頭、閥門處)。
節能效果:若出口管徑過小,泵需額外揚程克服管道阻力,導致電機負荷增大、能耗上升,長期運行不經濟。
沉降風險:若管徑過小或流速不足,漿液中的粗顆粒可能逐漸沉積在管道底部,形成堵塞(尤其在水平管段或低流速區)。
自清潔流速:加大管徑可調整流速至 臨界沉降流速 以上,確保顆粒保持懸浮狀態(例如,對于d??=1mm的顆粒,通常需>2 m/s)。
高揚程泵的出口壓力:渣漿泵(如重型AH系列)的出口壓力較高,若管徑太小,可能因節流效應導致管道振動或水錘沖擊。
脈動緩沖:粗管徑可一定程度上緩解渣漿泵的流量脈動(如離心泵的葉輪通過頻率振動)。
磨損預留:渣漿管道通常設計時預留壁厚(如橡膠襯里管道),增大初始管徑可延長使用壽命,減少頻繁更換。
未來擴容:若工藝可能提產,粗管徑預留了流量提升空間。
管徑與流速平衡:
粗顆粒(d??>0.5mm):1.8~3 m/s
細顆粒(d??<0.1mm):1.2~2 m/s
一般渣漿管道流速范圍:
可通過 Thomas斜率法 或 軟件模擬(如PipeFlow) 優化管徑。
材質選擇:
高磨損區(如彎頭、泵出口附近)采用耐磨材料(如陶瓷復合管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襯管)。
布置優化:
避免急彎(推薦彎頭曲率半徑≥5倍管徑),減少局部磨損。
短距離高壓輸送:若管道極短(如泵出口至旋流器),可適當減小管徑,但需校核磨損壽命。
高濃度膏體輸送:需按非牛頓流體特性設計,管徑可能更粗以降低剪切阻力。
渣漿泵出口管徑加粗的核心目的是:
? 降低流速,減少磨損(延長管道壽命)
? 優化系統阻力(節能降耗)
? 防止沉降堵塞(保障穩定運行)
實際設計中需結合漿液特性(顆粒大小、濃度)、輸送距離、成本等因素綜合確定管徑。
掃一掃 微信咨詢
©2025 湖北省天門天標泵業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:鄂ICP備2021001645號-1 技術支持:環保在線 sitemap.xml 總訪問量:219875